易纲:珍惜和用好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

易纲:珍惜和用好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

关于绿色金融、货币政策、防范风险,再迎监管重磅发声。3月21日,据央行官网消息,央行行长易纲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圆桌会发表讲话称,中国的货币政策处于正常区间,在提供流动性和合适的利率水平方面具有空间,既要关注总量,也要关注结构,加强对重点领域、薄弱环节的定向支持。不过,与此前基调保持一致,易纲再次重申了要抑制金融风险的滋生和积累,货币政策需要在支持经济增长与防范风险之间平衡。

始终保持在正常区间

“中国货币政策始终保持在正常区间,工具手段充足,利率水平适中。我们有较大的货币政策调控空间。”发言中,易纲首先定调了货币政策最新走向,即,需要珍惜和用好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,保持政策的连续性、稳定性和可持续性。

数据显示,当前广义货币(M2)同比增速在10%左右,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,10年期国债收益率约为3.2%,公开市场7天逆回购利率为2.2%。2020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(CPI)同比上涨2.5%。

易纲指出,从多个数字可以看出,中国的货币政策处于正常区间,在提供流动性和合适的利率水平方面具有空间。

事实上,从开年后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特点来看,也可以印证当前货币政策的连续性、稳定性和可持续性。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,无论是最新3月“平价等量”1000亿元MLF(中期借贷便利)续作,还是近段时间持续多个工作日连续小额的逆回购操作,都体现了央行继续维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、“不缺不溢”的政策意愿。

同时,易纲表示,货币政策既要关注总量,也要关注结构,加强对重点领域、薄弱环节的定向支持。在保持流动性总体合理充裕的基础上,货币政策能在国民经济重点领域、薄弱环节和社会事业等方面发挥一定程度的定向支持作用。此外,新冠肺炎疫情以来,央行实施了多项措施,有效帮助了中小企业维护就业稳定。

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告诉北京商报记者,货币政策需要关注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,平衡好稳增长与防风险等,主要体现“稳健”“精准有效”。同时,易纲表示目前政策处于正常区间,意味着货币政策没有“大放大收”的必要。

在业内看来,央行行长的最新发言给金融市场吃了一颗定心丸。正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、教授盘和林指出,易纲发言强调了货币政策的延续性,依然是在审慎和精准投放货币这两方面寻求平衡,政策方向依然是稳健的货币政策,这符合市场预期。

降准是否还有空间

针对后续货币政策,易纲再次重申了风险防患。他表示,货币政策需要在支持经济增长与防范风险之间平衡。中国的宏观杠杆率基本保持稳定,在为经济主体提供正向激励的同时,抑制金融风险的滋生和积累。

此外,货币政策需要为深化金融改革开放营造适宜的环境。总体看,当前要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,支持稳企业保就业,持续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,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开放。

在周茂华看来,从目前国内经济复苏趋势及央行传导信息看,未来政策缓步回归正常化仍是大方向,但这个过程较为缓慢,货币政策总量保持适度宽松,流动性合理充裕,保持广义货币供应(M2)继续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,央行更多倚重结构性工具精准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。

“未来货币政策不会急刹车和急转弯,但今年对防风险关注度明显提升,这一方面要避免过度宽松货币流动性推升资产泡沫;另一方面需要防范国内局部资金脱实向虚和输入型风险等。”周茂华认为,国内政策调整关键还是实体经济发展趋势。

对于后续货币政策走向,盘和林预测道,货币政策将维持稳健中性,精准投放,维持经济繁荣和保持货币审慎同步推进。

“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尚有空间,继续保持公开市场操作,比如MLF和逆回购就可以维持现阶段市场需求,降准还有空间,但剩余次数要慎重使用,好钢用在刀刃上。当然,货币政策的推出也要视通胀率而做出调整。现阶段既不会紧缩也不会宽松。万一国际金融市场出现波动,我国的市场利率水平还有压低的空间,通过引导LPR(贷款市场报价利率)利率报价和降低准备金的方式可以很好应对流动性的波动。”盘和林称。

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

除谈及货币政策外,易纲还提及了一个重要领域——绿色金融。近年来,央行大力发展绿色金融,截至2020年末,中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约12万亿元(约合2万亿美元),存量规模居世界第一;绿色债券存量约8000亿元(约合1200亿美元),居世界第二,为支持绿色低碳转型发挥了积极作用。

易纲表示,中国提出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目标,央行已经把绿色金融确定为今年和“十四五”时期的一项重点工作。

易纲重点提了五个方面重点工作,具体包括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、强化信息报告和披露、在政策框架中全面纳入气候变化因素、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应对气候挑战,以及深化国际合作。

央行在2015年、2018年分别制定了针对绿色债券和绿色信贷的标准,即将完成修订《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》,删除化石能源相关内容。另在强化信息报告和披露方面,目前银行间市场绿色金融债已经要求按季度披露募集资金使用情况,同时金融机构需要报送绿色信贷的资金使用情况和投向。易纲称,下一步,央行将推动在已有试点的基础上,分步建立强制的信息披露制度,覆盖各类金融机构和融资主体,统一披露标准。

此外,易纲还透露,金融稳定方面,央行正在研究在对金融机构的压力测试中,系统性地考虑气候变化因素。货币政策方面,正在研究通过优惠利率、绿色专项再贷款等支持工具,激励金融机构为碳减排提供资金支持。外汇储备投资方面,将继续增加对绿色债券的配置,控制投资高碳资产,在投资风险管理框架中纳入气候风险因素。

盘和林认为,此次发言向市场释放了一个信号,即金融机构需要重新审视自身已有项目,评估是否存在环保减排风险,从而及时调整优化手中金融项目投向的结构。他进一步补充道,目前绿色金融总原则和总方向已有,但还需进一步细化规则。

易纲称,央行已经指导试点金融机构测算项目的碳排放量,评估项目的气候、环境风险;已按季评价银行绿色信贷情况,正在研究评价金融机构开展绿色信贷、绿色债券等的业绩。

周茂华认为,随着全球气候变化,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约束愈发明显,绿色金融发展势不可挡。对于金融机构来说,一是要提升参与主动性;二是需要提升绿色项目“鉴别”能力;三是增强绿色金融产品创新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。

已有金融机构做出了行动,如工商银行(601398.SH)把环境与社会风险合规要求纳入投融资全流程管理。中国银行正在研究开展环境风险压力测试。

此外,近期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了碳中和债,募集资金专项用于具有碳减排效益的清洁能源等项目。

北京商报记者 岳品瑜 刘四红

上一篇 : 郭广昌的白酒抄底术:抄底为主要逻辑,热衷于热门赛道中的失落者 下一篇 : 股民看傻了,突发一字断魂刀!恶庄再度频现,有A股公司“怒了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