楼市调控政策要数量,更要质量,不能再头痛医头、脚痛医脚

楼市调控政策要数量,更要质量,不能再头痛医头、脚痛医脚

楼市调控政策要数量,更要质量,不能再头痛医头、脚痛医脚

近段时间,调控再度成为楼市热词,国内各线城市密集加码政策,在广东,一度火爆的广州、深圳、东莞,也在采取不同方式为楼市降温。其他的,如上海、北京等地,也都出台了楼市调控政策。特别对信贷资金注入楼市问题,各地更加重视,所采取的措施也更为严厉。

从热闹程度来看,最近的楼市调控还是很有看头的,也是很吸引眼球的。只是,这样的调控方式,似乎有点让人难以接受,让人无法看到真正的效果。因为,自实行因城施策、分类调控以来,楼市调控就一直十分热闹,各地出台的楼市调控政策也是十分密集,每年数百次的楼市调控,感觉房价就像打不死的小强一样,没有因为调控政策密集就收敛上涨的冲动,而是一有机会,就蠢蠢欲动,且不分城市大小、条件好坏,只要有机会,就立马上涨。

而面对房价上涨,地方的态度也很明朗,就是立马出台新的调控政策。说到“新”,其实也就是说法上“新”一点,实际上,还是那几种手段。除少数地方因为情况变化,收紧了政策,如将限购限售时间延长、对离婚购房采取更加严厉的政策措施等之外,多数都是老调重弹,将政策强调一下,让开发商收敛一点,其他的,就真的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了。自然,开发商也就开始与调控政策“捉迷藏”,出台新政策时,稳一稳,风头一过,继续抬高房价。由于多数地方没有出现过房价下跌现象,那么,从房价的整体状况来看,还是持续上涨的,突然涨幅扩大带来的利益,也就被开发商占有了。

这就带来一个问题,那就是开发商为什么要死扛房价。很多人觉得,开发商在债务负担很重的情况下,不选择降价售房,岂不会出现损失。从表面看,确实如此。但是,仔细分析一下就不难发现,只要房价保持不跌势头,即便涨幅小一点,对开发商而言,也不会亏损。至少,房价上涨能够与融资成本相匹配,不至于让企业受到损失。更何况,每过一段时间,就会出现一次快速上涨,而快速上涨带来的“增量利益”,就足以让开发商死扛房价了。

这就意味着,多数开发商在房价问题上,没有受到损失,只要企业不出现问题,就有足够的死扛房价能力。而地方的所谓调控,只是为了让自己不被上级约谈,并不是想把房价控制住。一年让市场折腾一两次,开发商就不会有任何抱怨了。相反,频繁出台的调控政策,又能让购房者品味政府调控楼市的“决心”和“信心”,使政府没有舆论压力。

越来越觉得,这种头痛医头、脚痛医脚的楼市调控方式,是在鼓励开发商死扛房价,支撑房价在上涨的通道中前行。只有那些房价进入下跌通道的城市,才真正可能是调控到位。为什么银行也在信贷资金投放方面敢于违反政策,给开发商、炒房客等提供资金,并通过经营贷、消费贷等方式给个人购房提供信贷资金,就是看到了市场没有多大风险,或者说眼前没有多大风险。同时,监管机构对违规发放信贷资金的行为,查处的力度也不够大,尤其对个人的查处,没有“上纲上线”,没有当头棒喝。自然,也就不会把政策和规定放在眼里了。

楼市调控,到了需要反思的时候了。因城施策、分类调控的方式很好,但是,效果不好。地方政府在楼市调控问题上,凑热闹的感觉很浓,用政策来掩护开发商、炒房客的味道也很浓。“房住不炒”在相当一部分城市,没有真正落实到位。一次调控政策的出台,只是将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压下来,而没有把问题解决掉。快速上涨几个月,再慢慢压下来几个月,很快地,又会迎来新的一轮房价快速上涨。如此,就等于房价仍然是中高速上涨的,而不是有关方面公布的房价涨幅在逐月回落。多少个月的回落,不如一个月的上涨。这样的涨,在开发商的算盘上,是算得清清楚楚的,他们的负债成本,是完全能够消化的。为什么明知负债风险大,开发商仍然不惜一切代价负债,而不降低债务规模呢?就是因为房价还在涨,且涨的幅度根本没有真正降下来。这就是问题的根本所在,也是调控看起来很热闹、实际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
上一篇 : 多地银行严查经营贷等流入楼市 违规诱导客户“一经发现直接辞退”